第一百八十七章 敲门-《来自角落的潜伏者》


    第(1/3)页

    最初的开端仅仅是一句客套话。

    那是一起横跨六年才得以解决的连环凶杀案,案件的受害者家属们几乎热泪盈眶,止不住想要和负责办案的警员握手言谢。

    连宏明当时也是头一回立了这样的大功,先是机缘巧合获得了最初的线索,然后因此在专案组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几个月来不分昼夜的跟进调查。好不容易抓住真凶,他对完满的结果满怀欣喜的同时也注重着自己的表现,然后就发现有人来到了自己跟前。

    那只是一个佝偻的老妇人,之前走访的时候就见过,身体状况不太好,肢体动作或许也因此比起其他情绪难以克制的家属要安静,很少见到会这样走上前。连宏明记得她的小孙女是案件受害者之一。

    “小同志,这些几个月真的辛苦你们了……这点心意你别嫌弃。”

    连宏明自己都没能察觉到他自己的动作停顿了一下,那甚至称不上是犹豫,只是出于个性——不好意思用拒绝来让人难堪——却就这样被不远处的其他人收入眼中。

    当然,连宏明没有收下礼物:虽然所谓的心意只不过是一个老人囤积的一张两百元购物卡,后来这位老妇人也确实跟着儿子一家搬离了这个伤心地,也用不上这个本地超市周年抽奖的二等奖奖品。有些事情的确存在确定的规则。

    这不是什么大事,对方也当然说不上什么别有用心——虽然之前还没发生在自己身上,类似的情景连宏明其实见得不少,他们应当只是认为这就是一点表达感激、微不足道的小心意,不知道公职人员确实不能接受这种和金钱挂钩的东西。

    虽然等值金钱和贵重礼物不能接受,但一顿警局旁路边摊饭馆的一顿饭还算在默许范围之内。尤其是这不是订好位子正经上门把人请过来吃饭的场子,只是在连宏明刚刚想起车应该已经被老婆开去接孩子放学,买了一套不正宗的煎饼果子正准备打的回家的时候被路边开了一桌的家属们认出来,然后热情拉上了桌,就说还是得吃一口热乎的。

    这一桌上的人连宏明都在刚才的案情发布会、之前挨家走访时或者只是在档案里见过,只除了一位。

    被生拉硬拽还是留在了席上,酒过三巡以后,只因为不好意思推拒喝了一杯啤酒的连宏明自然还算神志清明,只是为了规避进一步的劝酒忙不迭找了一个少人的角落。

    这时候他才真正和这个陌生人打了照面。或许酒劲虽然影响不了头脑,但还是导致了血管扩张,对决策的走向起到了一些影响,本打算

    “您好,”男子微笑着说道,“我是受害者家属自发组织民间调查的资助人。其实我也没打算来这一趟,只是他们确实很希望我也能到场。”

    连宏明顿时恍然大悟。

    这一起案件调查在四个月前才因为一个机缘巧合才关键线索骤然浮出水面而重启。没有这种转折点般的线索,恐怕也无法走到这种地步。这些年里,警方的案件调查虽然随着凶手隐匿、证据匮乏而几近停滞,但对这些饱受精神痛苦折磨受害者家属来说,能称得上精神支柱的的确是他们找的帮手持续发掘出来大多数无用的线索。

    当然,几乎任何事情都需要资金。

    根据警方的了解,确实有一名资助人联系了其中一个最为执着激进的受害者家属,在没有任何前提要求的情况下包办了餐饮、住宿、聘用专业人士的一系列消费。那位家属对这个人颇为感激,因此也坚持尊重他人对隐私方面意愿,袒露新线索的同时没有对警方说明这位神秘资助人的真实身份。

    虽然并不多见,但不是闻所未闻的事。

    男子举起酒杯,没有表现出过分热络的姿态,只是笑着同他点头示意:“辛苦了,连警官。这么久的案子还能这样留心,你这样的人其实不多见。”

    连宏明实际上有些惊讶,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不过连宏明还是习惯性摆摆手,不愿被夸大功劳。

    他今天被夸赞了很多次,实际也不算单纯的客套。毕竟确实是他首先追寻着家属提供的微不足道的线索查出了一条新的线路,这才导致四个月前劳师动众的专案组重启。

    “该做的事不代表就一定会有人去做。”男子的语气依旧温和,像是在简单陈述事实,“尤其是把案子推进到最后的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不够坚持。”

    连宏明没再说话,只是略微移开了视线。他听得出对方话里的分寸,这不是那样直白绝对的恭维,却更显得真诚。

    男子并没有继续追问,而是很随意地转换话题,问起他日常的工作强度、家庭状况,甚至笑称自己经常听说警员忙得顾不上吃饭,连宏明正在事业上升期,又都是有孩子的人了恐怕更是难调整时间,语气不急不缓,完全没有市侩奉承的意味,只像是一个真心想和对方谈心、关照对方生活困境的好伙伴。

    最后离席前,男子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认识一个阿姨,带孩子特别有经验,如果你觉得需要帮手,可以考虑看看。”

    连宏明愣了愣。

    他们的家庭生活并不拮据,远没到那种缺了几百上千块钱就无法过活的地步,但或许是因为想起自家一对小小的女儿在幼儿园放学后独自在家,结果一个企图爬阳台时把自己摔得鼻青脸肿,另一个坐在地上吓得哇哇大哭的惨状,连宏明又有些心动了。

    又不是不付工资,他想。只不过是介绍一个细心可靠的保姆而已,不能代表什么。

    “是有这个需求……”他试探着说,但也没给出太过迫切肯定的言辞。

    神秘人笑了。从头到尾,连宏明甚至都没听他介绍过自己的名字,却记下了一个算是挺出名的家政公司的联系方式,还有指定的人选。

    介绍来的保姆确实认真负责,据说是个工作十几年的老资格,经历到个人能力都没有任何问题,不仅照顾周全,还把连宏明家里两个不省心的娃管教的心服口服。连宏明也随口问起推荐她的人是谁,保姆阿姨笑称也许是哪个以前某个对照顾孩子很满意的前雇主,但也不确定究竟是哪位的好心介绍。

    也是在这时,连宏明基本上放下了戒心。

    直到几个月后,另一桩案子将连宏明的思绪重新推向深渊。

    这是一桩政商关系复杂案件,牵涉到本市一位退休老干部的子女所打理,与房地产相关的灰色交易,案情其实不算复杂,但牵扯到的名字太大,申请进一步调查档案一旦递上去很快就被层层打回。批示意见永远只有一句话:“证据链不完善,建议暂缓。”

    连宏明并不甘心。
    第(1/3)页